登陆状态: 未登录 [登录账号]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本站首页 > 专栏首页 > 所属专栏 > 所属子栏 > 正文
变“听课评课”为“观课议课”
2015-08-21 15:23:41 商旅校 尹俊 点击:112
选择字号:[ ]
摘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最重要的是课堂教学的研究,“公开课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要褪去评比和示范的畸形外衣,还原课堂生态。如何实现其教学研究功能的还原,应变“听课评课”为“观课议课”,授课者和观察者共同进行课堂教学的研究,真正促进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观课,议课 
随着上海市中职系统第五次教学法评优活动的陆续揭晓,学校将以获奖优秀课例为对象,组织教师进行观摩和学习。这无疑是一次非常好的契机,我指的不仅仅是大家有了新的学习内容,更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契机,变听课评课为“观课议课”。
这个话题要从备赛开始说起,为了使教学法评优活动与日常教学相结合,为了更好地研究课堂教学法改革,校科研处(现名教育发展处)专门成立了一个教学法改革的课题小组,《怎样观课议课》是当时提供我们学习的科研用书之一。
课题小组有幸对参与评优的课例进行了追踪,也连贯观摩了课例在试讲之后反复打磨的过程,更直接参与到每一次的“听课评课”之中,有感于此,提出今天讨论的话题,要变传统的“听课评课”为“观课议课”,还公开课这一教研形式以真正的教研功能,营造“宽松、民主、对话”的教研活动氛围。
相信所有教师都有开公开课的经历,无论是作为有待提高的年轻教师还是具有示范意义的资深教师,公开课似乎就是尽己所能地展示自己的最高水平,为此“劳民伤财”,“伤筋动骨”,历经几轮试讲,反复打磨教案,精心捧出成果。而听课老师呢,事先对该课一无所知,临时坐进课堂,(一般都是在教室最后,面向教师,面对学生后背),一堂课观摩下来,先要对该老师的教学情况各项打分(不知道谁赋予了这样的权利),若有评课的要求,则聚拢来评论一番,视该老师情况而定,或者高度肯定,或者毁誉参半,或者“仅供参考,很不成熟”的旗子下提出批评意见。上课的老师一律是谦虚,谦虚之后心里暗自下定决心,不是万不得已决不再开课了。

多年来,公开课教学作为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教研形式,它本身固然兼有教学评比和示范的功能,但更多的,应提供教学研讨的作用。陈大伟先生提出将公开课的“听和评”改成“观和议”,绝不是故弄玄虚的词语游戏,而是基于对公开课教学科研目的的深入理解和思考。“观课议课”本质上是一种研修活动:“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议”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是对话和反思,议课谋求的是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议课也是交流和探讨的平台。然而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公开课却变形成为评比课、展示课,它失却了研讨的功能,成为了展示教师个人教学艺术的舞台,教师从备课到上课到评课,始终处于封闭的状态,没有形成真正的交流,失去了“公开”的灵魂,成为了教师的负担,引起广大教师的抵触。
目前正大力提倡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具有科研的能力。教师的科研和学科专家的科研不同,它本质上是要求老师研究课堂,而不是做“学科专家”和“心理专家”,因此没有什么比研究这堂课如何上更符合教师科研的要义的了。而教案的撰写、说课以及更为综合而直观的公开课教学(准确来说应是课堂教学)应成为教师科研的真正主体,因此,变“听课评课”为“观课议课”,还原公开课教学的研讨功能,营造真正民主的、交互的、研究的教科研氛围,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教研活动“有活动无教研”的面貌,引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道路。
那么,怎样才是有别于“听课评课”的“观课议课”呢?首先,它要求听课教师改变以往听课前对该课一无所知的情况,能事先了解课题,充分与授课老师沟通,了解该老师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考,她将从哪里着力,她希望观课者关注哪些教学环节,得到哪方面的反馈,从而共同确定观课的重点。由于“观课”绝不仅仅是观看授课者的表演,它的关注点首先应该是教学效果,因此从位置上看,不能面对学生的后背,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一无所知。而是应该在视线开阔,能同时关注整个课堂的位置,如图所示:
讲台(授课者) 观课者
学生 学生
学生 学生
学生 学生
学生 学生
这个全新的角度,让观课者既能够兼具教师和学生的视角,充分感知课堂,对所需要观察的问题也能清晰地体认。“观察”也有专业要求,观课者必须敏感捕捉观察点及其他有价值的课堂生态,及时做好相关记录,(必要时还要进行课后调查等),以便尽量客观地反馈信息,提供“议”的素材,保证议课以更科学的研究态度。最后是“议”的环节,变“评课”为“议课”,将对人的评价对课的评价转变为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因为课堂是大家的课堂,大家在不同的观察点上看到的是不同的课堂生态,其中有大量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内容,将足够吸引对课堂有着本能兴趣的广大教师参与讨论,其次由于观察点的事先确认,观课和授课达成了教学共谋,有着共同的思考对象,因此会形成观点的碰撞,实现“讨论研究”的真正对话。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课是因为具有科研的意义才成为包括授课者和观课者共同研究的课例,因此,在变“评”为“议”的环节中,不存在单方面被评价被打分的对象,因此授课者得以真正解放出来,畅所欲言其备课思路,课后反思,授课感受(很可能是困惑),授课和观课成为教师们相互补充的教研内容,完整地形成一个值得研究讨论的课堂,所有的得失都是属于每一位老师的,因此它也最大程度上调动了所有老师的积极性。大家借助这个课堂,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思考这个教学环节的设置,思考学生的课堂表现……总的来说,“观课评课”不仅实现了深度有效的教学研究,也同时建立了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这种文化需要解放教师,需要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自身实践经验的意义和价值。它立足改变传统教研文化中,教师单纯接受专家、教研员的观点和意见,只是被动的执行者的角色。其次, “观课议课”致力改变教师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这种态度是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从接受到参与,从被动到主动,从天天如此到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致力改变。第三,“观课议课”是学习课堂教学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中改进和发展。这种方法就是不再孤立地看待教的行为和建议改进教的行为,而是通过现象观察、对话讨论等方式对观念、行为、效果进行整体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发现自己,不断改造自己,不断成就自己。 
2003年,我读到了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所著的《静悄悄的革命》,被他所介绍的日本正在推行的综合学习所触动,准确地说,其实更被他那种平易又务实的研究精神打动。“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和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读了这样的文字,谁能不为其中不哗众取宠、不故作惊世之语、不急功近利的心态深深打动呢。在这本《静悄悄的革命》中,佐藤学先生呼唤每位教师能开放自己的课堂,公开日常的教学,一起探索那些与学生一起交往、进行创造性实践的契机。我相信,这是所有改革——不论这场改革被赋予了怎样与时俱进的名称所共同需要的。因此,现在提倡将原本就必须“公开”和“学习”的获奖课件,拿来“观察”和“评议”的话,似乎也不是无的放矢的建议。但愿我们能从一堂公开课的“观和评”开始,进行一场尽管静悄悄,但是确乎切中肯綮的革命吧。
 
参考资料:
1、《怎样观课议课》陈大伟,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2、《静悄悄的革命》(日)佐藤学,长春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本站评论服务协议 0人评论
系统暂未开通评论功能
您未登录,请:登录账号免费注册 评论